自信即自信心(confidence),在心理学中,与其最接近的是班杜拉(A.Bandura)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的概念,是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价。自信与否原本是描述人在社会适应中的一种自然心境,即人尝试用自己有限的经验去把握这个陌生世界时的那种忐忑不安的心理过程。
我曾经在微博上看到过一个话题“自信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评论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回答,热评里面的一位网友的回答让我眼前一亮,它这样写道“拥有自信就是一切成功尽在掌握,甚至起床;一切失败均可接受,包括死亡。”这短短的一句话点赞量超级多,相信它一定戳中了很多人的内心。
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你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就会发现,自信的人总是闪闪发光,似乎对任何事情都尽在掌握,面对未来不可知的事情也总是表现出无所畏惧之态。
萧伯纳说过,有自信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
在本周教育心理学的课堂上,老师讲到:“即使学生A的能力大于学生B,但如果学生A的自信心不如学生B: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学生B的成就远远大于学生A!
一个人如果不自信,那么他总是不敢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因为怕输会不敢有任何梦想,因为怕被人嘲笑不敢发表任何的见解,因为怕被否定而终日惴惴不安,因为怕落后于人而整天长吁短叹。
在以前看过的一本书中,作者用自己的切身经验总结了培养自信的三个方法,我到现在都还记忆犹新:
1.假装自信
村上春树说:“哪有那么多自信的人,你所看到的更多的是假装自信的人。”
如今很多研究都支持“假装自信”理论,它背后的原理是心理暗示,就如我们原本心情很差,但如果脸上一直保持微笑,并努力装出“一切很好”的样子,过不了多久,你会发现生活并没有那么糟糕。当一个人,总是喊着“我不行”时,那么他肯定不行,只有不停的告诉自己“我能行”,我们才真的变得能行。
当你感觉不自信的时候,那么你就努力假装自信,直到变得自信为止。
2.全情投入
“自信”不是来源于外界对你的看法,而是源自你内心对自己的肯定。
只有全身心的专注,才会获得努力后的回报,而这回报让我们更加肯定自己的能力。就如苏格兰女歌手苏珊大妈,从12岁起开始专注唱歌,她从未在意过别人的看法,只是哼自己的调,唱自己的歌,这么多年从未间断过,这样的坚持,最后终究换来了梦想。
不过多关注外界嘈杂的声音,全情投入进我们热爱的事情就好。
3.制定目标,并完成
乔布斯说:“自信从自律中来,用目标建立自律,才能磨练出自信。”
制定目标,并努力完成,就如打怪升级般,给我们的人生不断增加力量值和自信度。当一个个目标通过我们努力实现时,价值感和成就感会催发出自信,让我们信任自己是有能力的。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给自己设立小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大目标。
记住斯多葛主义(古希腊流行时间最长的哲学学派之一)的核心信条:关注那些你能控制的事情,不要浪费时间在你控制不了的事情上。
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
不管你现在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唯有坚信自己“有用”,我们才会努力不错过每一个机遇,去实现梦想,使未来变得可期。
生活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谁也难以断定下一步可能发生什么,愿我们都能自信地面对当下,获得无限可能的人生。
建筑与设计学院美术学专业 李欣荑